查看原文
其他

一位全职爸爸的“大白话”:男主内女主外,在我们家,没问题!

周花卷 小花生网 2024-04-03

檩子:据统计,1989年美国大概有100万的“在家爸爸”;到了2014年,这个数字增加到200万,涨了一倍。


很多媒体和专家都分析过这个现象,大家认为家庭其实是一个小经济共同体,谁出去工作,谁在家照顾孩子,应该遵循家庭资源配置最优化原则;简单来说:那个更善于挣奶粉钱的,出去工作;那个愿意细心照料孩子的,可以多在家陪孩子。怎么分工,未来起决定作用的更多的是经济因素,而不是性别因素。



道理不难懂,但传统观点不容易改变。妈妈们决定是否回家全职,已经纠结万分,更不要说动不动以“大老爷儿们”自居的粑粑们了。正因如此,那些能把家庭利益放在第一位、打破传统的爸爸才显得如此难能可贵。


今天,就和大家分享一位 “Stay-at-home 爸爸” @周花卷的心经。这位爸爸是个工程师,他选择在家,用大部分精力去照顾孩子。在家这两年,他不仅娃带得很不错,内心也是极为充实和快乐,他说:能够陪伴孩子成长,是我的荣幸 ...


非常感谢@周花卷的分享,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 ... 


本文由小花生网友@周花卷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



辞职回家带娃两周年了,写写自己的故事吧。


我家老大2011年年底出生,儿子。自从老大出生之后,娃的外公外婆就搬到我们家里来住帮忙带娃,而爷爷奶奶在外地,而且还在上班,有心无力。


我相信很多家庭都是这么个模式:父母白天上班,老人帮忙带娃,这个模式在现在的中国已经近乎于标配。然而但凡这个模式的人,也必然和我有一样的感悟——自己带娃,累的是身,老人帮忙带娃,累的是心


老人带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,但理念不一样就是会有各种矛盾,小到要不要把便,大到要不要上医院,在这些矛盾中,大多数情况下是没什么道理可以讲的,讲道理的结果往往就是大家都不开心。这些事情在娃小时候可能还算好,等娃大一点,开始讲原则、做规矩、教做人的时候,这个矛盾就会体现得更加明显。


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跟我吐过类似的苦水,说家里有老人,孩子就好像有了挡箭牌——做规矩做不起来,甚至公开跟你对着干。但与此同时,他们也都表示无奈,如果没有老人帮忙,自己真没时间全程带娃。


我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大的,那时我中班插班上了幼儿园,学校就在爷爷奶奶家旁边。因为户口在爷爷奶奶家,小学也是就近上学。所以,从那时起,我就基本上有一半多的时间都住在爷爷奶奶家。


有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,我曾经为我父母的户口本上为什么没有我的名字大闹了一场,我爸为了安抚我,帮我手绘了一页假的钉在了户口本上。当然,我并不是说我和父母的关系不好,他们也经常带我出去玩,但是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我对父母的情感表达有缺陷。大概因为这个原因,我对于娃要自己带在身边这件事特别计较。



在我们家,“男主内女主外”也没问题


我曾经在咨询公司工作,上班远,而且加班出差都是家常便饭,平常就算不加班,回到家也要8点多,放下东西吃口饭,娃就睡觉了,更别提出差了。


那段时间我觉得错过了很多,觉得这样下去完全不是我想要的状态,我是个不信邪的人,于是我就跟夫人商量,我要辞职回家带娃,但不是全职带娃,改做一些远程的弹性工作,也就是说俗话说的自由职业者——当然了,收入减少是必然的,但为了我理想中的生活状态,无所谓了。


之所以是我回家而不是夫人回家当全职妈妈,是因为夫人上班近,而且事业混得不错——在我们家没什么内外之分,一切决定的基础都是优化资源配置而已。


于是,两年前的六月,我就这么辞职回家了。


接管儿子之后,发现带娃没那么简单


安顿好自己的工作之后,跟外公外婆商量好,让他们搬回去住了。从此我跟夫人全面接管了娃。


那时候老大已经3岁了,正在上幼儿园托班,原本早上也是我送他上学的,现在还是一样。白天抽出4个小时工作,剩下的时间做家务。然后下午放学去接娃,每周有一天带他去上兴趣班,周末一起出去玩,顺便去外公外婆家吃个饭。


一切似乎安排得挺有条理,不过事情却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

外公外婆搬走这件事,对于娃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变化,而对于开始独立带娃这件事,我和夫人心里,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点焦虑。可能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,让娃的心理状态几乎崩溃了,好像一下子变了一个人。


本来很喜欢上幼儿园的,现在哭着喊着不要上...

本来早上起床很乖,现在时不时要大哭一场...

本来晚上刷牙洗澡很开心,现在各种不要不要...

本来脾气还算平和,现在就跟炸毛的猫一样,见谁咬谁...


外公外婆刚搬走不久的一个周末,我们带娃去一个亲子餐厅聚会,里面有个小游乐场,娃刚进去玩,一点点不顺心就开始哭,哭到尿裤子,完全无法想象这样的状态。


幼儿园老师似乎也发现了娃最近状态不对,还特地抽时间跟我聊天,我把家里的情况跟她说了,她也表示理解。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,说白了还是育儿的一大定律——接纳情绪。一切都是暂时的,一切都会过去,娃需要适应,我们也需要适应。



于是,我开始给娃创造一个比较宽容的环境,该提的要求都提,但做不到没关系,我们不急,慢慢来。两个月之后,一切似乎变得井然有序起来,我们带娃去新加坡散了个心,娃的状态也就恢复如初了,算是成功跨过了第一道坎儿吧。


慢慢地,我带着他成为了一个独立的“小男子汉”


自己带娃之后,娃的独立性立马就长进了。幼儿园放寒暑假,我的工作还是要做,有时候埋头写代码也很需要精神集中,娃慢慢就懂得什么时候该自己玩,什么时候爸爸可以陪他一起玩。我也会尽力把时间安排好,留出时间来陪他下棋、看书、玩游戏、看电影、游泳。


半年之后,娃4岁了,于是张罗着让他分房睡。网上看了一堆心得,准备好了各种哭闹反复,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!说分就分,分了就没回来过!我把这事儿跟朋友们说起来的时候,几乎没人相信这是真的。


哦,连我自己都不太相信吧。是不是自己带娃锻炼了他的独立性呢?我不知道,真的不知道,我就偷着乐吧。


自己带娃之后,很多以前觉得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了可能。以前家里有老人,出门都不想带着娃,现在没办法,去个税务局开发票也要拖着他,但是习惯了之后也觉得这也没啥,还有什么事不能带娃一起的呢?


上海市内拖出去玩已经是家常便饭,于是开始尝试一个人带娃出去旅游吧。第一次去厦门,住鼓浪屿,因为错峰所以人特别少,简直安静得不像话。跟他说好爸爸一个人带你出去玩是不会抱你的,你都要自己走路,他说好的。结果鼓浪屿上两天每天暴走10公里,真的不用抱,把整个岛兜了个遍。


第二次去香港,顶着台风过后的暴雨刷迪士尼、海洋公园。第三次去东京,五天的行程满满当当,感觉没有任何压力。带娃就是这样,习惯就好了,呵呵。



回家带娃的这两年,我觉得很快乐


眼看娃差不多能自动运行了,想想一个娃也是带两个娃也是带,挑战完easy模式就准备hard模式吧。于是今年我们又生了一个女儿,感觉人生圆满了。


说实话,从住院到陪产几乎连轴转下来,出院回家那天还拖着哥哥帮妹妹去上户口办医保,那天晚上我觉得整个人快要挂了,就怕睡下去再也醒不过来了。


月子里没人帮忙,都是我和夫人继续连轴转,出院第二天白天把哥哥扔到幼儿园,回家抽空补觉,还得烧三顿饭,好在妹妹比哥哥好带很多,这才好不容易感觉缓过来了。


有了老二之后各种忙碌,出个门都得牵一只背一只,别人觉得好拼啊,这么小的娃就带出来,想想也没办法,总不能有了妹妹之后就剥夺哥哥出去玩的机会,带娃嘛,习惯就好了,我拿背带背着妹妹出街,每次都回头率超高,我只能戴个太阳镜手里拿杯咖啡喝,故意避开这些视线,不然特别不自在。



我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——等夫人产假结束回去上班,我就得一个人带妹妹外加接送哥哥了,想想大概是地狱模式了吧。不过还是那句话,没什么做不到的,习惯了也就好了。回家带娃的这两年我觉得很快乐,能够陪伴孩子们成长是我的荣幸,感觉生活这才上了正轨。


最后谢谢夫人,其实你比我付出得更多...


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对别人的选择指手画脚的人,我的选择是我的选择,别人也有别人的选择,没必要非要说谁的选择更好。有篇文章说得挺好,兼顾工作和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现实的,但你需要自己掌握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。


至于很多文章经常提到的“丧偶式育儿”,我不喜欢这种贴标签的说法,我也不认为哪个爸爸真的不爱孩子,而且我没觉得自己做得有多好,我带娃各种懒惰粗糙心大,别人看了估计也会看不下去。


其实爸爸对育儿参与度不高这件事,背后的原因也没那么单纯,比如说整个社会对性别角色分工的固有偏见(stereotype)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,但是要改变整个社会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但作为个体,可以努力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——这也是为什么培养孩子的“独立思考”和“独立人格”这么重要,因为只有具备“独立思考”和“独立人格”的人,才能不受社会偏见的影响,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
点击阅读原文,可以和作者直接交流 ... 

你的故事:无论选择做全职妈还是全职爸,或者是双职工爸妈,都是家庭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。你们家是怎么分工的?欢迎来小花生网(www.xiaohuasheng.cn)分享你们的带娃故事!如被微信选用,会有特别感谢!也欢迎加编辑微信(linzi1939)询问交流…

相关阅读:



感谢订阅 “小花生网”


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方法

周一:英文原版新书开团

周二:话说思维和方法

周三:怎么阅读,怎么学英语

周四、五:教育思考和实践

周六、日:榜单来了、热点讨论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